猕猴桃以其风味独特,酸甜适口,富含维生素C深受广大消费者的亲睐。然而一些猕猴桃经销商为了抢市场会提前采摘果子,这样做,图了一时之利,却会带来长久之弊。
如今,有很多消费者感叹:"为什么现在的水果看起来好看,但是吃起来口感却不如从前呢?"水果的外观和安全质量提高了,而内在质量却下降了。导致水果内在质量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果实采收时间过早,没有达到充分的成熟度。
不少果农在猕猴桃未成熟时,已经与经销商私下达成协议,使其流向市场,这样的做法虽然抢占到了市场,然而这样的猕猴桃确是中看不中吃,即使销售的果子外形再漂亮,然而,受到早采早卖会导致果品口感差、品质低,贮藏、加工都会受到影响,还会严重影响品牌形象,消费者肯定不会再买第二次,这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那么为什么在政府积极宣传早采早摘会造成的严重的后果,并严厉打击早采行为的基础上,还是有些果农依然明知故犯呢?从本质上说,经销商和果农还是为了眼前的短期利益而放弃了长期利益。早采现象,每年都有零星发生,一方面,受整体环境的影响,每年果品价格都有波动。一些种植户担心价格下跌、收益受损;另一方面,个别经销商为了抢占空档期市场,获取较高的价格。
七、八、九月份是猕猴桃营养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早采的果实生长发育期缩短,至少损失30%的产量;并且果肉成分以淀粉、柠檬酸为主,软熟后风味淡、口感差,营养价值低;果皮发育不健全,货架期、贮藏期缩短,入库贮藏烂果率高,市场反馈恶劣,严重损害猕猴桃的公共品牌形象,对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好水果靠两个方面打造自己的品质,就是内在和外在,缺了哪样也不行。因此果农朋友还是耐心等待到猕猴桃真正成熟的季节再进行采摘。
近几年掀起了电商热,电商产业发展迅速,其中有部分电商从业者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加入了猕猴桃早采的 “队伍” 中。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猕猴桃果实成熟期均是以果实内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上升达到一定标准确定的。
新西兰的最低采收指标是可溶性国形物含量达到6.2%,日本、中国、美国均为6.5%,这样才能保证果实软熟后具备品 应有的品质、风味。这个指标主要针对采收后直接进人市场或短 期贮藏(三个月以内)的果实,对于采收后计划贮藏期较长的,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达到7.5%后采收,果实的贮藏性、货架寿命以及软熟后的风味品质更好。
下面是网友对猕猴桃产业的心声
温馨提示:任何个人和单位发布的时间表均不能做为猕猴桃采摘的时间条件,不同地区会存在时间差异,所以有价值的时间表是当地政府农业部门发布采摘时间为准!
【欢迎转发:猕猴桃早采弊端多,购买需谨慎! .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