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不少大宗农产品价格一路走低,其中蔬菜价甚至跌破采摘成本价。农产品价格大起大落,不仅严重损害生产者的利益,也会严重影响消费者生活。
盲目跟风
农产品随行就市,盲目跟风多半要赔钱。近年来,葱、姜、蒜等小宗农产品价格如坐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苹果、猪肉、鸡蛋等大宗农产品行情宽幅波动,背后都能看到盲目跟风扩大生产的影子。
逆向操作
在吃过盲目跟风亏之后,一些经营者开始逆向操作——在行情低迷时扩产,以博取下一轮牛市的超额收益。问题是,当一大批人都逆向操作时,新的产能过剩就产生了。因逆向操作而赔钱的人,在农副产品供应商中同样为数不少。
市场信息不准确
盲目跟风者赔钱,逆向操作者也赔钱,原因是掌握的市场信息不准确。为指导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农业部门在信息预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商务部、发改委等部门和地方政府部门,也会通过网站等媒体定期发布预警信息。
实际运行困难重重
信息预警确实很重要,但实际运行中,却存在信息准确度欠佳、实用性不够、推送难到位等问题。比如,农户生产随意性很大,基层农业部门人手有限,要确保数据采集高度准确确实很难。
如何打破现状?
要从根本上解决部分农产品供需失衡、价格大起大落的问题,还得依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尽快改变大而不强、低端同质竞争的现状。
“种什么贵”到“种什么对”
阶段性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并存是农产品市场运行的天然属性。与其紧盯着市场的价格表寻找“今年种什么贵”,不如潜心挖掘自身比较优势,找到“自己种什么对”。
本地的自然禀赋如何、耕地情况怎样,生产出的产品供应到哪里,与其他产区的产品优势如何、产量如何、上市时间与本地产品是否冲突。这些考虑清楚了,出路也就清楚了。即便遭遇偶然的年景不好或偶然的滞销卖难,依旧有能力和底气消化风险,应对波动。
打造品牌产品
这边农产品面临滞销赔钱,另一边却有不少农产品高价出售而仍然供不应求。现在5斤樱桃可以卖到200多,2014年日本9颗白色草莓售价约2.9万日元(当时约合人民币1731元)。
配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打造地标性农产品是提高农产品价值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当然,这其中也需要制定长期性的宣传。
给产品取一个容易被消费者记住的名字,挖掘产品的独特卖点,创作一条能够被广为传播的宣传语,这都是制胜的关键。
销售渠道选择
小编在了解市场的时候发现,不少农产品的产地价和市场价相差非常之悬殊。市场上价格居高不下,而产地却濒临滞销。这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等,一面是市场需求大于供给,而另一面是农户的产品报低价还卖不出去。找准销售渠道非常重要。
【欢迎转发:跟风种植、逆向种植为啥都赔钱?农产品滞销到底怎么办? .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