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带动区域发展
“试验田的生长环境均为自然条件,而实验室获取到的数据在实际推广中有很大局限性”,刘占德解释说,“在试验田我们得出数据,新的成果就可以就地转化。”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让示范园的科研成果在农户的果园落地生根。
要想在当地农户的果园里做试验、搞创新,就必须让农户接受他们的科研成果。2012年,陕西省眉县果业中心来到桃眉县金渠镇宁渠村十四组农户张德福的果园考察,向他介绍产业园“果园生草,水肥一体化”的育园理念。
本文转载:石家庄传媒网:http://www.sjzcmW.com/
“果园生草”在高温环境下可以形成小气候降温,避免了土壤暴露水分蒸发形成热辐射,从而灼伤猕猴桃造成经济损失。“哪有农民不除草,这不是懒汉吗?”张德福说道,果园生草的建议起初并不被农户接受。
刘占德带领张德福等乡土专家到试验田参观,让大家看到“果园生草”的实际成果。长期在乡间工作的刘占德深知如何与农民打交道,产业园联系县级干部逐渐形成了“1+2+2+n”的模式即一名教授、两名县级干部、两名乡土专家影响其余众多农户辐射带动眉县经济发展。从最初的不信任到接受专家建议,张德福的7亩果园从每年收入从2-3万元到现在净收入11万元,家里买了车,盖了小洋楼,张德福还建了一个“猕猴桃种植技术交流群”,积极鼓励其余农户的加入,村子里果农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都有了质的进步和提升。
“看着果农收入增多,我们很有成就感”,十年辛苦,眉县猕猴桃年产46万吨,29亿产值,平均每亩产值1万元。短短十年,产业园的猕猴桃销售已经有足够的实力在市场上与新西兰产品竞争。每年从新西兰、韩国、日本来产业园参观学习技术的团队络绎不绝。事实证明作为猕猴桃原产地的中国迎头赶上了新西兰,今年9月份,产业园就将迎来世界猕猴桃大会。
成熟技术,回馈家乡
刘占德教授是地地道道的陕北人,随着产业园的技术日益成熟,猕猴桃种植逐渐向全国推广,他把目光瞄准了家乡经济发展。,刘占德在榆林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猕猴桃种植试验。科研人员通过种种创新技术克服了榆林的恶劣气候条件,发挥当地昼夜温差大、虫害少、土壤适合猕猴桃生长等优势,使成为榆林市发展猕猴桃种植产业的优势。目前为止,试验成果可喜,预计将在榆林市米脂县、横山县及绥德等县发展猕猴桃产业。
一年中有200多天都在产业园地里工作,皮肤黝黑的刘占德说,“晒得黑,我心里美”。作为试验站的负责人,刘占德有一个长远的设想,“我想把产业园打造成像英国的洛桑试验站那样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科技示范与推广为一体的‘百年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