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
“我们要培育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猕猴桃新品种。”5月22日,记者走进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李明章主任对记者说。
中国—新西兰猕猴桃联合实验室5月15日在川启用,共建方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和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已有逾20年的合作经验。全球猕猴桃产量最大和产业水平最高的国家联手,将孕育出什么结果?四川的猕猴桃产业会因此怎样受益?
□本报记者熊筱伟
A
实验室里的“最前沿”
5年“小目标”:培育四川版阳光金果
“猕猴桃和奇异果究竟是不是同类异名?”在去实验室的路上,记者先提了个“小儿科”问题。“一回事,奇异果是新西兰人发明的商业化称呼。”李明章给记者科普:猕猴桃原产地在中国,上世纪,有个女教师将种子带到新西兰,后被当地农业专家加以改良,以“奇异果”之名行销全球。
成都兴隆湖边一栋写字楼,该实验室占据了其中两层。因为启用不久,不少房间还在装修。安好的设备,已足够让人惊讶:细胞流动仪、核糖核酸仪、PCR仪,还有基因研究设备。
用基因技术培育猕猴桃新品种,正是实验室在做的重要创新。
中国土产水果,在外国变成了世界畅销的产品,科学家的品种培育改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资源收集评价到育种栽培,从病虫害防治到采后储存深加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科技因子。“新西兰10多年前就在做,我们现在也追了上来。”实验室副研究员庄启国说。
“培育猕猴桃新品种,原理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类似。”李明章介绍,育种,就是收集各种野生猕猴桃资源,评价其经济性状(产量、颜色、含糖量等),再根据市场需求“配对”,育出“遗传了父母优势”的新品种。他的团队此前已培育出全球首个商业化红肉猕猴桃、储藏期最长(约为普通品种3倍)的黄肉猕猴桃。
按传统方式,配对耗时费力。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所长王永志说,果实背后的亲缘关系远近、基因性状差异性等影响成功率的因素,过去都不知道,配对是否可行,全靠田里试种,“有点像撞大运。”培育一个新品种,尝试数百种配对、时间长达15年是正常现象。
利用基因技术,可大大缩短培育时间。李明章介绍,将与新西兰科学家一起,尝试精确掌握决定猕猴桃经济性状的基因片段,以此为基础,“可以直接把需要的基因转移到培养品种中,诞生新品种;也可以用来改善传统杂交方式,更精准的选择配对双方,提高成功率。”新品种培育时间将缩短5到10年。
要培育出更好的新品种,关键仍然是掌握足够多的猕猴桃基因信息。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路表示,实验室正在构建全球最大的猕猴桃种质资源基因数据库,“将尽力囊括全球猕猴桃基因信息,为育种提供最广泛的‘原材料’。”
新西兰阳光金果(SunGold),是目前全球最好的黄色猕猴桃品种。“实验室培育的品种在储存期上超过了它,但在果心柔软度、口感方面还有差距。”李明章说,实验室一大目标,是在5年内培育出适合在川种植、品质达到甚至超过阳光金果的新品种。
B
和科学家聊聊
20年跨国合作的秘诀:共同的兴趣 规范的利益分配
记者采访时,合作方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的科学家拉塞尔劳乌恰好路过。“我想,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纪元的起点。”这位被称为“阳光金果之父”的老人说。
四川和新西兰是怎么“牵手”的?“最开始,是长江三峡库区项目。”满头白发的拉塞尔劳乌回忆,1997年建设三峡大坝,要淹没全球野生猕猴桃资源最完整的区域。在中国政府相关科研项目支持下,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和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就联手研究开展野生猕猴桃迁地保护。这个项目持续了6年。
两个研究院的合作却一发不可收拾,至今超过20年。
长期保持跨国合作,有什么秘诀?李明章笑了,这不是他第一次回答类似问题。不久前,科技部国际合作司特意发函请他去北京参加座谈会,谈的也是这件事。
李明章和拉塞尔劳乌都提到,合作基础是“有共同的兴趣”——包括猕猴桃病虫害防治、新品种培育等。李明章补充,重点是还能互利:四川在野生猕猴桃资源信息收集等方面相对领先,而新西兰则有全球领先的产业化技术。
1997年至今,双方共同承担了中新两国政府的科研项目10余个。
随着合作深入,新情况出现。“10多年前,中方更多是学习跟随,现在已经是在平等地位上合作,这就涉及利益关系。”李明章说,共同的科研产出(论文、专利等)怎么分?只有规范,才能让合作可持续。
双方每隔5年,就要重新签订至少3项协议,包括项目合作协议、规定合作项目技术路线、双方人员资金安排等;成果分享协议,具体到论文出现几个人名字、排序方式等;保密协议,技术资料和信息不能透露给第三方,不得私自发表成果等。“双方知识产权都能得到有效保护,绝不会出现偷对方的材料去育种等情况。”李明章说。
有这些前提,合作才顺利。“如果说还有什么,就是我们始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拉塞尔劳乌的同事迈克曼尼笑言。这位自称“年轻人”的69岁新西兰科学家说,他和四川同行合作也有10多年了。
C
一种困惑
年收入人均8万元“工资封顶”难留人才
4800元——这是正式入职一年的实验室科学家、中科院博士杜奎到手的月薪。
“来这儿工作,看好的肯定是平台而不是收入。”杜奎坦言,收入远低于在企业工作,对已结婚生子的他来说,有些捉襟见肘。希望能通过奋斗而改变。
“我们平台很高,但引进人才的待遇很低。”实验室一位负责人坦言,猕猴桃研究团队人均年收入约8万元,“每次招聘时一说工资,人都吓跑了。”他半开玩笑地说,可能还不如送外卖挣得多。
近3年,实验室只招聘到两名博士。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特别缺育种、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研究人才——这些人员更愿意去收入更高的生物制药、农业科技企业。
“科研要做到国际顶尖,没有好的人才不行。而待遇上不去,很难找好的人才。”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楠表示。
为什么不提高工资待遇?董路介绍,并非“没钱”,而是“不能给”——科研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总额是受到限制的,对我们这个实验室而言,人均8万元年收入已经是“顶格”了。
根据政策,除了工资,事业单位科学家要增加收入还有以下途径: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七成以上归科研人员;二是从相关项目经费中支取劳务费。这些都可以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额。
王楠表示,农业育种研发周期很长,成果转化激励能力弱是普遍现象。李明章表示,培育一个新品种目前需要15年左右,“很多研究人员等不了15年。”
至于劳务费,多位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该政策已被叫停。
D
他山之石
广东:科研绩效支出单列管理
广东省《关于进一步完善省级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实施意见(试行)》明确提出,为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在核定的间接费用比例范围内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并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绩效支出单列管理,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调控基数。
重庆:设绩效激励专项资金科研机构最高可获300万元
重庆市近日发布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实施细则,明确提出设立科研机构绩效激励引导专项资金。研发投入大、科技创新干得好的科研机构在经过评审后将获得该资金的绩效激励。
该资金具体分为研发投入激励资金和市场服务激励资金两类。前者资助额度不超过300万元;后者额度依据年度创新绩效评价结果计算,择优资助,原则上不低于30万元,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欢迎转发:用基因技术培育全球最好吃的猕猴桃 .请注明作者和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