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中旬的午后,天清气爽,西藏林芝市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猕猴桃园区郁郁葱葱。一人多高的猕猴桃藤,已经挂满了乒乓球大小的幼果。
“今年肯定有个好收成。”种植大户郑天成看到本报“大局”报道组记者时,一脸喜悦。两年前,本报记者在园区采访过他,尽管当时郑天成看好猕猴桃的种植前景,但因为刚刚嫁接尚不能底气十足。这次,他非常笃定地说,他爱人已经到拉萨开会,专门推销猕猴桃。“全是红心果,质量比新西兰进口的还要好,上市后根本不够卖。”他喜滋滋地说。
他特别提到,非常感谢深圳援建猕猴桃园区,不仅解决了资金和硬件方面的大问题,而且通过园区辐射周边300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带动当地村民技术致富、产业致富。
昔日撂荒地上绿意盎然生机无限
“这片猕猴桃园区,原本是撂荒好几年的土地。”郑天成指着眼前的园区告诉记者,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经调研后,发现下察隅镇海拔较低,气候适宜,适合猕核桃种植,而且市场需求量大,当即决定“精准援建”,在当地探索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路。
深圳援藏人才、察隅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丙先说,经深圳第八批援藏工作组协调,光明区光明街道筹集资金150万元,扶持打造夏尼村猕猴桃种植基地。工作组帮助建设项目区50亩的猕猴桃种植基地和试验示范基地,以及180平方米的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一条园区观光硬化路,加强猕猴桃基地的土地整治、架设围栏、打桩立架、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帮助解决种苗肥料、产品市场推广。同时,察隅农场力推养殖业,动物有机肥可以无偿供应给基地。
如今,撂荒的土地上绿意盎然。来自四川的猕猴桃种植专家郑天成说,目前在夏尼村承包260亩猕猴桃产业基地,加上邻村共计1000亩。“我以前在老家是农业技术人员,擅长猕猴桃种植。下察隅镇引种优质猕猴桃,在整个西藏还不多见。”他说,猕猴桃有着“水果之王”美称,基地主要种植“东红”、“金艳”两个猕猴桃品种,营养含量高,销售价格是普通猕猴桃的两倍。
他透露,种植基地收益期长达30-40年,目前每亩每年可达300公斤至500公斤,丰产期可达1000公斤至1500公斤,整个基地及附近村民种植的猕猴桃前景看好。
“技术+产业”帮扶模式长期惠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工作组援建猕猴桃基地,更重要的是探索‘种植大户企业+基地+农户’帮扶模式。”顾东忠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就是集中种植大户企业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优势资源,当地农牧民集体土地收租,并通过生产劳作收取报酬,优化当地农村土地使用,通过流转“撂荒地”壮大集体经济规模,增加农民收入。
显然,深圳工作组探索的“帮扶模式”正在见效。深圳援藏工作组援建猕猴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让郑天成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村民,带动更多农户种植猕猴桃致富。
“我们经常在果园里打工,不用出远门就能挣到工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夏尼村村民美小芳和小青都是僜人,有空就来猕猴桃园里帮工。“打短工一天可以挣到160元,一年下来可以挣到15000元左右,对村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刚从园区出来的美小芳一边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更重要的是,村民还能得到种植大户郑天成提供的技术指导和定期培训。“我家种了两亩猕猴桃,今年开始挂果了。”小青说,这两亩地原来是种玉米,每亩收入500元的样子,今年的猕猴桃每亩至少可收入5000元,第二年每亩收入会达到15000元。
察隅县驻夏尼村工作队队长车菊琴说,猕猴桃产业让当地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收租和生产劳作,人均每年增加收入3500元。“非常感谢深圳援藏为农牧民带来了一条实实在在的产业发展新路。”
事实上,种植大户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夏尼村及附近的村庄,村民在村前屋后都种起了猕猴桃,长势喜人。“目前,夏尼村周边的几个村,猕猴桃的种植面积已经有3000亩。”
“除了提供技术指导,在深圳工作组的帮助下,我们还协助村民拓展销路。”郑天成说,下察隅一带土地有机矿物质含量充足、光照充裕、空气质量好、昼夜温差大,这里的猕猴桃口感甜度比新西兰的品种还好,目前已获得国家权威机构的“绿色认证”。“我们打算包装成‘察隅猕猴桃’这一品牌,统一对外推广。”